党建文化
党建文化当前位置:党建文化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能力 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发布日期:2021-09-29 09:34:56.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伟大实践中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都告诉我们,没有全党大学习,就没有事业大发展。
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总体学习感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收录的19个专题、92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著作,生动记录了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为中英文版同时出版发行、面向国内外读者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编辑体例、编辑思路等多个方面有很大的创新。一、所选文稿都是重要时间节点具有创新性、标志性、代表性的篇目。二、篇幅都不长,内容精粹,引经据典,蕴含的信息量或者意义很大。三、第三卷文稿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从国际形势上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从国内情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高更紧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三卷的思想成果是前无古人,不可复制的。四、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第三卷所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完善发展的基本脉络,是全面系统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最权威教材。
二、不忘来时路,方能行致远——第19专题部分内容学习体会
(一)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这一专题共收录了9篇重要著作。其中第一篇为《走的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开篇写道: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启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我们走的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印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学习历史,回望中国共产党曲折前进的征程,才能深刻认识到如今新中国新时代的来之不易;回首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征途,才能高瞻远眺未来。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和教师,坚守初心本色,勇担责任使命;坚持人民立场,永葆为民之心,从历史中汲取党性之力,从历史中凝聚党性之魂,让初心薪火相传、把责任铭记在肩,学好历史、用好历史,服务当下、惠泽未来。
对党员而言,要牢记入党誓词。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党员同志要经常加以对照,坚定不移,终生不渝。李庆元书记曾多次对党员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党员应有党员的样子,这个样子是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样子,这个样子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样子。
对教师而言,要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习总书记曾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用爱与责任不断践行“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职责。
听上去,教师这个职业简直就是要做一番宏伟大业,然而作为我们这些日日守在学生身边的教书人,教书的日子就是在一页页教案、一行行改错、一篇篇复备、一摞摞生字本、单线本、A本B本中无声地流走了。繁琐而细碎,你初为人师时的初心是否还在?
从教三十年的老教师们是怎么说的呢?李昕芳老师曾写道,教育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春风化雨,不言之教”,要做到不言之教,则需要时间的积淀,只有亲身实践过才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巨大力量。
黄琴芳老师回顾自己三十年的教学路,“经历着,便懂得了;感受着,便幸福了。作为教师,生命中会遇到很多学生,每一个学生对你而言,只不过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你却是他生命中遇到的有限的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你将是开启他万千世界的人。所以,若爱,请深爱;若教,请全力以赴。”
践行教育者的初心,可能不需要立下多么宏大的誓言,只需要用一份责任、爱心和不变的情怀,去温润、精进和坚守。
作为附小的教师,尤其是近几年新入职的教师,我们需要对学校的历史、学校理念和学校的文化体系以及形成过程有所了解,通过不断的学习、体会、理解,逐渐做到感同身受,真正把各种文化和理念践行到自己的教书育人过程中。西师附小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核心教育理念、暨我们的校训是“点滴积累,使每一天都有意义”,其中,点滴积累是方法,即做事要脚踏实地,从小做起。校训的内涵为“积极、主动、严谨、勤奋、求真、向善、唯美”,学校二十字的学生培养目标为“健康第一、基础扎实,学有所长、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知识对接心灵”是我们的课堂文化,“科学、实践、开放”是我们的课程文化,在教育教学以及师生、生生、和师师相处中处理好四个关系:①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力求做最好的自己;②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只有欣赏他人才能成就自己;③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敬畏自然。
我们再来回想一下本学期我们的工作主题——“包容、协作”,需要我们践行的理念为“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在这之前,每学期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主题,比如“主动、自律”、“开放、创新”、比如“简单的事情用心做”、“简单的事情做深刻”,再比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大器源于小成”。每一个简单的词句,其中都蕴含着深刻的行为处理,从“简单、小成”到“大器”、“海之大”、“山之高”,体现了学校规模、理念和发展的过程。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学校的文化底蕴就是在这样的点滴积累中不断铸就。了解了过去,我们才能知道现在我们缘何在此,未来的我们将向何行。
(二)铭记“四颗心”,做好教书人
本专题收录的另外一篇文章《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广大干部党员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鉴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勇于用自我革命的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
1.首先作为教师,要保持对党的忠诚心,不忘初心使命。
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指导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为指针,以践行规划目标为方向,以服务时代发展为担当,在火热的实践、不懈的拼搏、顽强的奋斗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时代感和自豪感。做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做学生的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保持对人民的感恩心,增强服务意识。
总书记强调,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为西师附小的教师,要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一个拥有四千多名学生的学校,面对的是8000多名、甚至是16000或者更多的家长,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成长,引导家长走正确的教育之路。我们的服务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在西师附小的教育理念中,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之间不分“你我”,只有“我们”,教师与学生和家长是一体的,学校办“眼中有人的教育”,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引导学生健康、科学成长。我们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提升服务意识,发自内心的关爱、关注、关心每一位学生,用我们的专业、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3.保持对事业的进取心,奉献青春智慧。
无论攻克哪座高山,山高人为峰;无论横渡哪个海洋,理想信念是前进的风帆;无论从事何种行业、何种事业,付出青春智慧是成功的前提。党员干部过硬的作风、高强的本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从哪里来?从学习中来,从淬炼中来,从进取中来,从积累中来,从团结中来,从奉献中来。
总书记曾经多次寄语教师,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
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选择做教师,那便选择了终身学习、与书为伴。李校长始终鼓励附小教师加强学习,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近几年学校用各种方式为教师们搭建平台,鼓励老师们多读书、多学习。我们成立了阅读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几十场的阅读沙龙,我想从中受益的不只是学生。我们引进了大语文,而且组织、鼓励我们的语文教师亲自教学,难道这只是为了打造学生的一门校本课程?学校成立青年学术委员会,从本学期的论文评比开始,举行各类学术活动,大家是否思考过学校这一举措的初衷,难道这仅仅是为了学校的发展?还有我们的《附小视角》期刊,以杂志的形式定期组稿,推出教师内部交流刊物。这些举措无不体现了校长对教师发展的深思远虑。这些能够彰显老师个性、为老师们精心搭建的平台,就在您的身边。希望老师们能够珍惜自己的职业平台,通过多种途径不断读书、学习、提升、总结、提炼,扎实地迈好自己教师生涯的每一步。
4.保持对法纪的敬畏心,永葆清正廉洁。
总书记在文章中写道,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也是干部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要坚守精神追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处理好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要保持平和心态,为党和人民做事。要想得端、走得正、就必须涵养道德操守,明礼诚信,怀德自重,不能黑白颠倒,张冠李戴,保持严肃的生活作风,增强自制力,做到慎独慎微。要牢记清廉是福的道理。干事、创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习总书记曾说,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西师附小拥有独特的教师文化,那就是居敬守静。《论语•雍也》中言,“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只有抱着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的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一天一天地碰撞出生命的交响曲,最终合成生命礼赞。守静,教师要有等待个体生命不断的成长的耐力与勇气,淡定地接受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差距。不久前,李校长曾告诫干部们,要“无私成私”。作为教师,作为西师附小的一员,要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他人,时时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无私精神的受益者不仅仅是身边的人,还可能就是你自己。
不忘过去,一点一滴悟初心。正视当前,一分为二看今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智慧结晶,带领我们追忆历史、展望未来,丰盈思想、沉淀力量,在最美的中国道路上行稳致远。也希望老师们通过学习,感悟学校发展、自身发展的历程,在点滴积累中,不断思考、坚持学习、勇于创新、包容合作,做有担当、有情怀、有责任感的西师附小人。